恩师托起我梦想的翅膀
“德高为范,学高为师”。在人生路上,能碰上慈母般的良师,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呀!对于老师而言,可能一辈子教的学生数也数不清;但对于学生而言,能称为恩师的人屈指可数,而我心中我的恩师——周敏导师。她既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,又是一位对学生关怀备至的长者,
初识恩师,是2011年9月,我刚入大学校门不久,在湖北医药学院第四临床学院(附属襄阳医院)欢迎新生入校的仪式上。我清楚地记得,向我们护理专业新生做专业介绍的专家,就是时任附属襄阳医院护理部主任、第四临床学院护理四系主任的周敏老师,她身材娇小,却意气风发、干练豁达,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。熟识恩师,是2013年9月,在附属襄阳医院召开的护理班开班典礼暨导师见面会后,我和另外两名同学成了她的弟子,一起度过了两年的岁月。两年的时光里,导师严谨、谦逊的学术态度,无微不至的生活照顾,都让我受益匪浅。
导师,是思想领域的启蒙星。记得师兄曾整理过老师的资料,在处理繁忙的临床以及行政事务之余,她还不断地从事着临床教学、编著教材、攻读硕士学位、发明专利、发表论文等等工作。导师如此优秀,却从不骄傲:为弥补不足,会和我们一起听其他老师讲授的课程,会努力学习英语口语,会到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。在严谨的学术和浩瀚的书海面前,导师像一个谦逊的孩子,从不停止自己追逐梦想的脚步。我不敢想象一位已经不再年轻的母亲是如何在忙碌的工作、生活之外抽出时间学习那么多的知识,如何去克服那么多对她来说闻所未闻的困难……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、终身学习、不知疲倦的追逐梦想的精神,是我两年以来收获到的最大的财富。这种精神一直影响着我,激励着我像一只上满弦的发条,不停地追逐,不停地进步,不敢有丝毫的懈怠。让我这个未曾走出过大学的学生,对学习、对工作一片迷途的孩子,一步步踏上了护理研究生的路程。考研途中也有迷茫、不甘、沮丧、甚至是想要放弃,都是老师在一旁给予莫大支持、鼓励和指导。传道授业解惑,指引人生迷津。现实生活中,有些理论知识可能会遗忘,但有些精神力量永远不会消退:在我迷茫时,指引我前进的道路;在我心灰意冷时,鼓励我继续向前;在我取得成绩时,告诫我不要骄傲自满。导师的思想启迪,踏遍心田的每一角,踩透心灵的每一寸。
导师,是临床实践的领路人。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”作为医学生,临床见习、实习是医学道路上一个关键的转折点。因为有了导师,我们告别了纸上谈兵,导师秉持着“早期临床,多临床,反复临床”的理念,多次带领我们带着问题下临床见习,回来后及时总结反馈。询问我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和自己有何想法;肯定我们的观点,委婉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指导。导师在指导我们时,态度和蔼,语言轻松,没有盛气凌人的架势,象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对待她的后辈,语言中没有责怪,满是激励和鞭策;更是一位满腹经纶的智者,在深入浅出地阐释一些博大精深的理论,如涓涓细流,融入心田;每次指导,导师都毫无保留,倾囊相授,使我们在见习中迅速成长,让我们真正体会到“生命所系,性命相托”是怎样一种责任,让我们知道什么是仁心仁术、德艺双馨。
导师,是生活中的叮咛者。在导师眼里,每个学生都是她的孩子,视如己出。刚来四院时,导师和领导走访寝室,关切的话语,消除了我们初来乍到的陌生感和不适感;如慈母般句句的叮嘱,给了我一种家的归属感。与其说我们是师徒情分,更不如说我们亲如一家的亲人。我一直是个粗心的孩子,甚至许久都意识不到给家里打个电话,报个平安,但所有的一切,导师似乎都替我们想到了,她总是提醒我们要多与父母沟通联系,让远在他乡的父母知道自己学习、生活的近况。每次放假回家,老师都叮嘱我们注意安全,记得给她报个平安,她时刻在牵挂着我们。“曾携百侣曾游,忆往昔峥嵘岁月稠。”在襄阳求学两年,多次与导师同游襄阳,一起寄情山水,分享其闲暇时光,心得感悟、家长里短、烦恼顾虑可以交流,在游玩中,导师寓教与山水,用行动在给我们以指引,用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。她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,渗透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。后来,我每次要做什么事情之前,总会下意识的想起导师曾经的指导“哪些是可以为之的,哪些是不可为之的,哪些是可以当下考虑的,以及我该如何去践行?”
一日为师,终生为母,导师身上的东西,值得我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学习和感悟。感谢导师,是您给一把我走向成功的钥匙——托起了我梦想的翅膀,让我的梦想成为了现实。以后不论我身处何方,您永远是我的恩师。我将谨记老师的谆谆教诲:To secure life and fortune for the people; To continue lostteaching for past sages。
说起导师制度,说起我的导师,想说的太多太多。但我知道我不会是唯一受用之人。同样受益的还会有一代又一代四院的学子。相信在今后的道路上,导师将会更加用心、更加出色地带好我的学弟学妹们,学弟学妹也必将因导师制而拥有比我更美好,更精彩的大学生活。(作者:杨梦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