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临床学院2024-2025学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风采展示
“博观而约取,厚积而薄发”,这是湖北医药学院第四临床学院2022级临床医学4班黎明熨的人生信条。自2022年入学以来,她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,在思想、学习、工作、实践四大维度全面发展,用坚定的信念、不懈的努力和温暖的行动,书写着新时代医学生的青春答卷。
截至2025年,她先后斩获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全国优秀个人、校级“十佳青年”“巾帼建功标兵”“湖医药学生青年菁英”等13项荣誉,参与国家级、省级大创各1项,还加入湖北省中枢神经修复与功能重建临床研究中心开放课题,累计志愿时长277.38小时,以2/83的绩点和综测排名成为国家奖学金的有力申请者。

思想铸魂:从“初心萌动”到“使命坚定”
“党员身份不是光环,而是‘别人需要时我能顶上’的责任。”黎明熨对党员身份的认知,经历了从“小私心”到“大使命”的蜕变。初入大学时,她入党的想法源于希望让家人骄傲,但在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、院级与校级青马班后,思想逐渐转变。
在“行走的多彩思政课”中,郧西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的旧药箱成为她思想觉醒的关键。讲解员提到,战争年代医护工作者曾背着这个药箱徒步几十里救治伤员,革命先辈“舍生忘死、救死扶伤”的精神深深震撼了她。她意识到,医学生的理想应与国家医疗事业、人民健康需求紧密相连。
此后,她全身心投入思想理论学习,在校级青马班主动与师生探讨医疗政策与青年责任,最终以前十的“优秀”成绩结业,获评“湖医药学生青年菁英”。2025年6月,经严格考察,她正式成为中共党员,用行动践行初心。
学业深耕:从“科研碰壁”到“成果初显”
“学习和科研哪有顺风顺水的?核心是熬住当下的慢与难。”导师的这句话,是黎明熨学业科研路上的“灯塔”。作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,她深知专业知识的重要性,入学三年始终保持严谨态度,绩点与综测稳居班级前2,获校一等奖学金、“优秀大学生”等荣誉。
科研之路充满挑战。大一下学期,她加入刘睿博士课题组,初次带着项目参加基础医学论坛和大创比赛便遭遇“滑铁卢”,连入围奖都未获得。那段时间,她常躲在实验室走廊落泪,甚至怀疑自己。
导师的鼓励让她重新振作。她从“零”开始,逐字研读英文文献,反复摸索实验技巧;面对新技术无人传授的情况,她主动“传帮带”,手把手教团队新成员。2024-2025学年,她参与国家级、省级大创各1项,还加入湖北省中枢神经修复开放课题,用行动证明“顺风顺水是‘不放弃’的另一个名字”。
工作担当:从“陀螺连轴转”到“团队共成长”
“工作不是‘一个人扛所有’,而是把每个人的特长放在对的位置。”这是黎明熨身兼数职后的心得。大三时,她任校团委宣传部副部长、曙光志愿服务队副队长、院青协策划部部长,日常日程紧凑:早上改“西部计划”宣传稿,中午进行急救技能考核,晚上审核学院活动方案,忙得像“旋转的陀螺”。
为高效推进工作,她不仅将临床课的“轻重缓急思维”运用到工作中,还注重发挥团队优势,按成员特长分配任务:擅长文案的写宣传稿,有急救资质的牵头培训,有组织经验的统筹流程。
凭借出色能力与责任感,她获评校级“巾帼建功标兵”。但在她心中,团队成长比个人荣誉更珍贵:“看到成员从‘被动参与’变‘主动策划’,比任何奖状都开心。”
实践暖心:从“志愿打卡”到“医者共情”
“实践的意义,是走出校园触摸‘生命’的重量。”连续三年的暑期社会实践,让黎明熨对“医者仁心”有了更深理解。277.38小时志愿时长背后,藏着许多温暖故事。
2023年暑期,她作为“医”心一意实践队队长,带领团队开展急救普及、健康调研,以校级答辩第一入围省赛,个人获“三下乡”全国优秀个人。但最让她难忘的,是在自闭症康复中心的经历:一个躲在角落的小朋友,在她陪伴画画一下午后,主动递出彩笔——这是小朋友第一次主动分享。她意识到,医学生既要懂技术,更要有共情能力。
2025年暑期,她加入“杏林春雨·雪域仁心”援藏服务队,在西藏偏远山区遇到一位患类风湿性关节炎近20年却未正规治疗的老奶奶。老奶奶攥着她的手说“你们能常来就好了”,让她深刻体会到“医疗资源不均”的沉重。从此,她暗下决心,要用专业知识缩小医疗鸿沟。
“全能绽放的青春永不褪色,向阳而生的脚步永不停歇。”三年来,黎明熨在挫折中成长、在奋斗中收获、在奉献中升华。如今,她仍怀揣初心,朝着“有温度、有能力、有担当的医者”目标前行。她的故事,是湖医药学子的典范,更彰显了新时代青年“强国有我、医路有我”的使命担当,未来她必将在医学道路上续写精彩。(审核 郑建超)
